產科教融合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關鍵戰略,對于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部分校企在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創新培養模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面臨著人才培養質量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偏低、量化考核缺乏統一標準、高校與企業目標難協調等問題。
如何找到高校、企業、政府或協會多方共贏的目標,建立有效的成果驗收平衡機制?近日,在山東濱州博興舉辦的“智匯齊魯 融創未來”稷下學宮產教融創發展交流會上,業內專家指出,關鍵是要轉變思路,從追求短期時效的“撿雞蛋”模式轉向可持續的“養雞”模式。
融合模式已現成果
據了解,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下稱石油大學)通過系統性機制創新與多元化模式探索實現了深度的校企協同。石油大學教務處處長侯影飛介紹,該校累計投入超8億元打造深層油氣全國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與山能集團等企業合作成立石大山能新能源學院,實行校企雙院長制和科研團隊互聘機制。依托國家油氣項目組建攻關團隊,該校構建了“學?!髽I—學?!髽I”的“四段式”培養路徑,推行訂單式人才班、本研貫通等人才培養模式。此外,學校建立專門機構和“七個一”機制,完善制度文件明確產業學院建設要求,構建項目制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侯影飛表示,石油大學自誕生之初便與石化產業血脈相連,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具有先天優勢。伴隨各行業邊界逐漸開放與融合,傳統封閉的產業格局正在被打破。教育、技術資源日益成為可共享的公共資源,高校憑借行業背景建立的壁壘逐步消解,以往依托單一產業形成的優勢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向前沿領域如新材料、新能源拓展,已成為石油大學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京博控股集團副總裁、校企融創學院執行院長王奇珍介紹,為打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從高校到企業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成立了濱州市稷下學宮產教融創研修中心,該中心聚焦科研成果轉化、教學實訓與人才培育,系統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新生態。目前,中心已在京博控股集團成功實踐“N1N產教融合模式”,通過教學實訓與科研轉化雙體系驅動,貫通了人才培養從理論到應用的關鍵路徑,促進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京博已依托該模式承接來自全球百余所高校的13000余名師生開展學習與實踐,推動多項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校育人機制創新提供了可復制、有實效的解決方案。
評價標準待明晰
盡管如此,推動產科教融合仍面臨多重挑戰。
某行業協會負責人回顧了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過去行業部委可直接指令企業承擔實習基地建設,實現校企無縫對接。隨著高校劃歸地方管理后,企業不再有強制義務支持教育,高校也失去了行業依托,導致育人質量下滑。政府主導辦學雖能保障資金充足,卻可能削弱了行業特色;綜合性高校因缺乏產業背景,專業設置較為泛化,教學質量參差不齊,也使企業的合作意愿降低。
有業內專家指出,企業以市場運營為導向,注重經濟效益;高校則側重學生綜合發展,需兼顧長期人才培養規律。二者在產科教融合的驗收標準與人才成長路徑設計上存在訴求差異。
侯影飛表示,當前產科教融合存在多個矛盾:高校知識體系更新速度通常滯后于產業升級需求;學生個體能力差異較大;企業長期單向投入人力財力難以持續。“最核心的難點是缺乏對產科教融合各環節、各主體的量化考核評價標準?!彼麖娬{,對于如何量化評價學生的成長成本、教師參與融合的成果、企業內部人員的貢獻,目前業內缺乏統一標準。
王奇珍指出,當前產科教融合體系的深化仍需要更多機制層面的協同創新。他表示,期待未來能在評價體系方面進一步優化,構建起兼顧企業員工、高校教師和學生三方成長與收益的激勵機制。例如,將高校教師的論文考核指標與學生的培養目標銜接起來,形成更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機制。同時,明確產科教融合中的主導方與協同方關系,有助于各方更精準地定位自身角色、發揮優勢。而在涉及國際合作的“卡脖子”技術攻關中,他也強調,政府或行業協會在資源整合與平臺搭建方面的支持將發揮關鍵作用,助力實現更高水平的融通創新。
需建立長期投入理念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位專家呼吁,在產科教融合過程中,企業不能只想“撿雞蛋”,獲取現成的科研技術成果,而需前期“養雞”,投入培育過程。
侯影飛認為:“必須設計校企雙贏的目標,既要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和學生成長需要,也要切合產業發展實際和運行規律。”他提出,將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結合,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將產業發展、成果轉化、科研攻關與人才培養深度結合,這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對于具體操作,相關行業協會負責人建議,高校可依托校友會等重建校企合作意向;協會則聯結各方力量,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政府需提供相關政策支持,高校自身也需準確定位其在產業鏈中的角色。
王奇珍補充道,逐步建立高校、企業與學生三方均認可的評價機制,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企業可以在人才共育中獲得更高效的招聘通道、技術成果共享權益等優先權;同時,推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等級銜接機制,滿足學生對個人成長與就業的雙重需求,構建更加暢通有序的人才發展路徑。
專家普遍認為,唯有高校、企業、政府、協會形成合力,構建科學的利益共享和評價機制,才能讓產科教融合走深走實。
近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美麗未來責任關懷”化學夏令營圓滿結束。在為期5天的時間里,來自科技園周邊街道社區的青少年深入園區探索化學的多維世界,親身感受化學在日常生活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8月26日14時許,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鎮哈素海水庫上空細雨綿綿,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中心中原油田隊的隊員們正冒雨對排澇設備細致巡檢。雨水打濕了他們的搶險救援服,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專注。這是該隊...
8月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鎮,哈素海水庫在烈日下泛著粼粼波光。8月21日,此刻的水位依舊逼近超標水位線。周邊廣袤的草甸子綠意蔥蘢,卻成了防汛工作的潛在隱患——一旦水庫潰溢,不僅淹沒下...
8月20日,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獲得我國石化行業首張國際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評級(ISRS9)8級證書,成為國內首家達到該級別的石化企業。